汉语言考前复习笔记 |
|
作者: 出处: 更新时间: 2005年06月19日 |
为什么说《关雎》是一首结婚典礼上的乐歌? 《关雎》是一首结典礼上的乐歌,诗的主要内容是赞美“君子”、“淑女”的般配,第二、三章表现君子对淑女的情感,不能一般地视为爱情,而是强调夫妻间应有的恩情,这是诗篇对幸福婚姻的祝福,恩爱的夫妻才是良缘。第四、五二章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是对婚礼热闹场面的描写,也是用琴瑟,钟鼓的和谐预祝婚姻的美满。诗的创作形式上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进行描写,是结婚典礼上的乐歌,讲的是夫妻之间的恩情,表达了对君子与淑女的幸福美满婚姻的祝福。具体讲就是:从人称形式上看,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讲的;从钟鼓乐之这段的描写,只能在婚礼的场合上才用;“寤寐求之,转展反侧”则是强调夫妻之间的恩情;从这个大的历史背景来讲,周代是一个宗法社会,特别重视血亲关系,因而也特别注意婚姻关系的缔结,因此婚姻在周代不仅是男女两个的事,也是关系到与异性族群血缘联合的大事,这首诗是一首结婚典礼上的乐歌。  比兴手法在《关雎》中的作用是什么? 比兴手法的运用:为中国诗歌树立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艺术法则。在这首诗中,‘兴’的表现方法,只是一种自由联想,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诗歌的景物描写,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谐的鸟鸣,仍可以引起读者的遐想,把人带到一片平旷辽远的境地之中,诗因此也显得分外质朴自然,诗中还善用双声叠韵,既富于表现力,又琅琅上口。 分析《氓》艺术特色分析及叙事特点: 是首弃妇怨诗,主人公自叙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全过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妇女的压迫与损害。全诗总计60句,240字。其艺术特色:语言通俗质朴,富于生活气息,如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即见复关,载笑载言,形同口语,语言清新活泼,表情达意,极为本色;运用了夹叙夹议,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手法,全诗以叙述为主,其中又含较重的抒情议论成分;善用对比手法,如氓的残暴虚伪与女主人公的善良勤劳忠贞形成鲜明的对比;比兴手法的运用,桑之未落,桑之落矣等,即是比喻,以桑喻人,同时又是起兴,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叙事特点是:诗篇以“我”的自伤自叹叙事,或述说往事或反观生活,不时有警世之语,在这自述中又运用了对比,形象鲜明的刻画了人物的情态。 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主人公形象。一位善良,勤劳而又忠于爱情的女性。勤劳表现在她婚后的“三岁食贫”“宿兴夜寐”,善良表现于她恋爱时对记氓“将子无怨”的忍让。第二章‘以望复关’以下所表现的对氓的翘望盼情态,更显示着她对爱情及未来生活的热情,她还有着刚毅的一面。这场婚姻,是男女自主结合,但仍然没有脱离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厄运,女主人公虽也明了自己妇道无亏,但她并没有停止于此,她不单纯的埋怨“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几句对女性同类发出的忠告显示,她从失败婚姻中,咀嚼出某种生活的真实,那就是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男女总是不平等的,女子总是受害者,这即是对社会的揭露,也是对男权的抗议,诗中女子形象,由此显示出了性格的深度,正因如此,她的决绝才显得那样刚强有力。 试析“桑之末落,其叶沃若”一段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女主人公用桑叶自比,对女性同类发出忠告,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演说出负心男人的嘴脸。艺术特点:语言富于生活气息,朴实,自然,比兴手法的运用,以桑喻人,同时又是起兴,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具比喻贴切。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性格,及对社会现实的揭露。
《蒹葭》秋水意象在诗篇中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此诗的意境: 秋水把诗人热切的所思,推向永远的那一方,使道阻且长的艰难追求,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徒劳,惆怅的企慕境界由此而生,水,对这一境界的形成至关重要,它既是现实的隔绝之物,也可能是表达着某种人世约束的象征,正是这清澈而略带寒意的秋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美丽的,可望不可及的梦一样的境界。风格上诗篇玲珑剔透,素净明爽,苍苍的蒹葭,湛湛的秋水,莹莹霜露,与怅怅的思者,飘忽的伊人,构成一种清灵明洁之境。强化了诗篇的企慕,增加了诗歌的惆怅。 《采微》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在结构上颇为独到,两个主题在此诗的第一段同时出现,交织而构成。前三章表达的是日益深重的思乡情绪,后几章则发展的是战争的主题,最后一章以深情的诗句,表现战场归来的战士对着故乡景色抚今追昔时复杂的心绪,将二个主题消融在一片感伤的情绪之中。 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在艺术上的成就? 在艺术上的成就,由前一段的急促变得舒缓悠长,节奏的张弛变换,对表现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情景交融,意味深沉。 作者写“城濮之战”为什么详于始末而略于战场的厮杀? 此篇是《左传》中记述重大战争事件的名篇,作品从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趋势,表现出作者作为一位史家的深刻见解,作者交代了晋国战争前准备,首先令叙述晋、楚、宋、卫、曹等诸侯之间结盟与对抗的关系,进入战争的叙述时又清晰的交代了晋国一方在战备上的争取优势,详于战争始末,略于战争过程本身。在描写真实发生的战争过程的分量却很小,只用寥寥百字,就能够清楚地交代出晋佯装败退,诱故深入,进而击溃楚军的战斗过程,同时又能逼真的传达出战场上壮观场面和非凡气势。而是把更多的笔墨花在叙战争的前因后果上面。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此次战争的意义,文章结尾处写晋文公践战士接受周王的策命,以及战后卫,楚发生的变化,都是在尊王攘夷的立场上赞美晋的胜利,显示出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评价这场战争的眼光。 《郑子产相国》分析子产的艺术形象: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文章反映出子产在内政、外交方面的政治智慧,特别是作为一个政治家所具有的开明风度,第一段写子产初为政时,郑国内部“国小而偪,族大宠多,子产对强族采取了既遏制又笼络的手法,同时对郑国田制等方面实施有效的改革,因此获得了公众的支持;又写到子产为弱小诸侯国有争取权益和尊严的外交作为,子产以巧妙的,有理有据的斗争方式,为郑国争到了应有的待遇,在文章的第三段则表现出一个称职的执政者的知人善任,集思广益,因此郑国能在诸侯大臣“有礼”,显得良好的政治风范。第四段文字显示出一个政治家开明的作风,历史上手中有权就作威作福,防民之口的人如过江之鲫,但象子产那样懂得疏导民怨,借签民意的人又有几个呢!最后一段则表现出子产在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及如何“爱人”方面的明智和贤达,以“大官大邑”来使人学制,不仅不能爱人,而且还要害人,子产的言论,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试评价“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思想价值: 这是此文的中心思想,对民意的重视是最具有思想价值的地方,让民众发表自己的意见,邵公是从两个方面说的,一是从消极方面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意是不可用堵塞的办法消除的,民怨郁积起来,会产生大的动乱,从积极的方面说,让民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可以使政治‘事行而不悖’,如此“民口”就像肥沃的土地一样,成为财富的源泉,把政治的昌明与民意的表达联系起来讲,是邵公最有见识的一点。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如何评价冯谖这一形象? 本文通过写策士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的故事,典型地表现出了策士一流人物某些重要的品格特征,他们投身权贵之门为的是富贵,因此有冯谖的“弹铗三歌”。他们没有政治上的是非和主张,但有的是办法和对策,谁养就为谁卖力气,出主意,像冯谖这样的策士,为孟尝君刁买人心地‘市义’在诸侯之间为之声东西击西的钻空子,不仅显示示策士一流独特的行径,也活画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气候。冯谖形象的塑造,是在其他人物的衬托下完成的,狡黠的冯谖弹铗而歌的得逞,映出的是众宾客的平庸,恶食恶处,他的狡兔之计,又反衬出孟尝的瞒预和低能,冯谖的谋划使孟尝“为相数十年”而“无纤介之祸”,其计不可谓不高,但策士一流人物的品行,也可以略见一斑了。 《鲁仲连义不帝秦·战国策》分析鲁仲连这一人物形象: 本文通过描写鲁仲连坚决反对尊秦为帝,歌颂了这位齐国义士坚持正义,为人排忧解难而无所取的高风亮节,文章主要写的是发生在鲁仲连和辛垣衍之间舌剑唇枪的激烈交锋,矛盾的焦点在帝秦还是抗秦,鲁仲连首先从大义上讲明抗秦救赵的道理,继而深入剖析帝秦的害处,他以古论今地证明暴秦可以使魏王“卒就脯醢之地”;再以邹鲁小国维护国家尊严的事例,尖锐地指出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最后,将魏王受到秦钳制的处境和辛垣衍的不能得故宠的后果提示出来,使对方猛醒,鲁仲连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教训作证据,既从道义上说服,又从利害关系上打动论敌,终于使对方心悦诚服,不敢再言帝秦,锋利的辩论和凛然的正气,以及不图酬报的节操,都构成了鲁仲连这一特定人物形象。 《侍坐·论语》试分析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性格,并对比他们的不同: 作品通过师徒之间的对话表现人物不同的鲜明性格,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说话口吻。子路的率直,老师的发问声尚末落地,就一马当先作答,他要治理的国家是一个千乘大国,而且有强敌,灾荒,但在子路,只需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使民既勇敢又‘知方’,一个朴直率真的形象出现了;冉有则是谦虚有礼,他要治理的国家是个小国,而且只能办好“足民”的事,至于礼乐及其他,则自谦不能了,子路说话用“加法”,所治的国家不怕大,苦难也不怕多,自信取提效果却不小,冉有则用“减法”,方六七十,还觉得大,又修正为五六十,而且治理的期待也尽量保守着讲,一狂一谨的对比;至于公西华“愿学焉”的不落把柄,善于辞令,简直就是一位外交家的说话技巧。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分析本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对齐宣王讲了自己关于王道的主张,特别注意把自己的主张说得简单易行,同时强调,政治与齐宣王之流的“大欲”非但不矛盾,而且是其获得满足的必要条件,在此过程中,孟子没有进行抽象的说教,而是采用形象生动的故事,循循善诱,最精彩是孟子从齐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说起,一边为齐宣王开脱,一边把这件小事与仁政的大原则联系起来,将齐宣王的兴趣引到仁政上来,宣传自己的主张。把对方巧妙,不露生色地引入自己的论题中,在轻松愉快,充满体谅的谈话中,引出仁政的主题,层层深入,引譬论证,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水到渠成的和盘托出,真可谓举重若轻。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能够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又咄咄逼人,表现出高超的论辩技巧。 《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 孟子是位语言大师,文中多处用比喻,极富表现力,如缘木求鱼,挟泰山以超北海,明察秋毫等,成为后世习用的成语,此外,逼真的对话语气,排比,反问句式的运用,都使文章气势充足,犀利流畅。 《齐桓晋文之事》讲了仁政的几个方面: 分三个方面来写,推恩:君主要以仁慈之心对待民众;制民之产:让民从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有饭吃;教化:让民众都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人民向善。 《庄子·逍遥游》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是庄子人生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即如何达到绝对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文章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实物到尘埃,从植物到动物述说,没有一个是真正获得自由,那么真正的自由是如何获得呢,庄子提出了“无名、无功、无己”的方法,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三无,所强调的其实是一种主观意态,也就是真正自由者在精神方面的自我解脱,作者用“尧让天下于许由,肩吾与连叔的对话,惠子与庄子的对话”三则寓言分别说明几位高明之士对名、功、己的态度,实际是在反复开导人们,应当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功名,真正的自由,在庄子这里,不是由否定世界而获得,而是由主观上的超越世界而达到的。 分析《逍遥游》的艺术风格: 这篇文章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古代散文中罕见的杰作。文章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表现汪洋恣肆,仪态万千的艺术特点。第一,语言生动,挥洒自如,活波流畅,节奏感强;第二,文章想象丰富奇特,变化多端,笔法夸张,的想象,雄阔奇丽,充满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第三,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的表达他的思想,多用灵活的比喻和民间寓言故事,全文并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用一个又一个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传说来说明问题,这些都能表达作者的特定思想,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形象性,文章创造了奇丽怪异的艺术境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分析《劝学》的语言特色: 旁征博引,表现出作者丰富的学问,常用哲理性格言,智慧价值很高。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富于音乐性。语言浅易而生动,行文流畅而富有气势,显示了语言运用的较高技巧,文章采用了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的句式,把相关的和相对的内容,用或对称或错落的句式在和谐的音乐中表达出来,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以长短句相间,又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采用了整齐的对偶句,文章中还将大量的对偶句连属,构成了排比句,这种句式的运用,具有或错落有致,或整齐划一的形式美,又有匀称流畅,节奏顿挫,易于上口的音乐美,同时,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还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另外,本篇在文字上,浅显朴实,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理晓畅自然而又形象生动。艺术性较高。
分析《五蠹》中‘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用这个故事说明把偶然当必然,作者用以讽刺那些食古不化的论调,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批判儒家所称颂的先王之道和仁义学说。 分析《五蠹》的论证风格: 是韩非子论证法治的重要文章,文章从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角度,论证了实行法治的必要性,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不同,治国的方法必然不同,以守株待兔的寓言,讽刺了那些法古的论调,严厉批判儒家所称颂的先王之道和仁义学说,要实行法治,韩非认为必须消除社会上五种有害的能力,这就是文章的作意。作者运用形象,生动,深刻的说理为峻切的文章增添了不少的理趣,是寓言的经典之作。此文代表了先秦证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离骚》一词古来有多少种解释: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据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云:离骚者,犹离忧也,以忧释骚,而未解离字;班固《离骚赞序》云:离犹遭也,骚别也,骚愁也,盖以离作罹,因解作为遭;王逸《楚辞章句》云:离别也,骚愁也;今人游国恩在《屈原作品介绍》云:我以为《离骚》可能本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相同,劳商与离骚为双声字,或即同实而异名,所以牢愁、牢骚与离骚三个名词在音韵上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可以相互通转,那么离骚二字可能又有牢骚不平的意思,这样说来,离骚二字是不应该拆开来讲的,此说可供研究时参考,《离骚》多数人认为是怀王末年屈原遭谗见时所作。 离骚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是如何衔接起来的? 两部分在写法上虽异,但在内容上却是密切相通的,前半部分叙述诗人在人世间的现实遭遇,展现的是诗人理想的破灭,是直接抒情,后半部分则驰情入幻,进入了神话传说构成的神奇世界,宣泄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是浪漫主义手法。由于女媭的出现,使前后二部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艺术整体。通过女媭的骂,揭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矛盾和斗争,再引起作者要求证,通过上天、求女、重华陈词,结果,上天、求女皆失败,最后诗人无法割舍掉对故国的深情,投汩罗江自尽。虽然前后是二种笔法,但感觉很自然。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成就如下:首先,突破了《诗经》既有的“比兴”手法,开辟了香草美人的新典范,在屈原笔下,花鸟虫兽、日月风雷、仙灵神鬼、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都成了诗人展示内心世界的意象,云蒸霞蔚,新奇瑰丽;其次,《离骚》具有鲜明的楚地特色,楚方言的字大量运用,说明楚辞是用楚地人民口语写的;最后,作者中还含有不少散文化的句式,大量运用了之、乎、者、也等语助词,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法形式,创造了舒卷自如的新诗体。
(本文已被浏览 107 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