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考经验 |
|
作者: 出处: 更新时间: 2005年06月19日 |
平时的学习
1、识记类的,比如公共课,建议大家不要在太早就下手,因为毕竟是要记好几门,如果时间一长,记忆上肯定会很吃亏,建议在考前一个月或一个月半之前动手学习,这个时候要分好章节,串联好。这种好处时:刚记完,马上就到了开考的时候,做完题正好又记过或背过。而如果是前一考季刚结束,就把公共课给看完了,那么到下一考季时还有5、6个月呢,中间还要记好几门别的科目,真的是非常吃力的,这样容易得偏头疼或者考前神经衰弱。
2、计算类的:如高数等,建议去报名上课,一方面有老师指导,另一方面有很多同学交流,有个同时促进的作用。有老师管着,有同学在旁边比着,不容易出现“三天打淦、渔两天晒网”的情况(这一点也是报名上辅导学样的好处,我不赞成所有课程都上课,但很同意选择一些关键性的课程报名上课)。而且要多动手多做习题册。
3、语文、英语:在于平时的积累,这些积累对你通过考试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的。这方面我经验较少,有待其他同学的补充。
4、学习过程中,自律性差怎么办?这个真的很难办哦,我也经常容易犯这样的毛病。有时让自己玩过后,只能做一些励志的心理工作了,自己给自己上心理课。但对于看书容易犯困的这种情况,我向来顺其自然。想睡就睡,睡完了不困了有时间就可以看书。每天看书的时间可以不用太长,只要保证其质量就行。 说到看书质量的问题上,不得不提一下,看书过程中,特别忌以下这几种情况: A、 犯愣:翻开书,看了几行或一页,也就不知思绪跑哪儿去了,反正浑然不觉,但是一个字眼儿都没在眼前出现过。那么,快点儿把思绪找回来,别跑远啦,要不然时间过得很快的。 B、 正看着,突然想起来了,有个电话没打,约好了,先打个电话再看吧。这一拨完后,电话粥煲上了,或者打完之后,又被人约好一起出外玩。 C、 不行,我得写封信,我还与网友约好给他一个答案呢。 D、 …… 唉,这学习只要被打断了,当时那看书的兴致也就没了,于是草草收场。
其实,这是生活、学习的统筹安排不合理。建议你准备几好便笺,将生活中要办的事儿稍微列一个清单,办完了,心安了,就好学习了。
学习过程中,遇不懂的地方不要太着急了,越着急,情绪也就上来了,加之生活或工作中的烦恼可能你都会骂骂咧咧起来,这种厌烦的情绪要不得的。不妨先放一放,先将这个地方做个疑问的标记,看一下后面的章节的内容嘛,也许后面会有详尽的解释呢。至少会计是这样,一些收入或支出科目在前面资产的那一章节提出一下,只有在后面的具体收入或支出章节才会给你解释一些具体的业务归属的科目。如果遇到计算类的,也可以先放一放,把后面的章节先看完,待心情好些,或时间充裕些的时候,再来领会这一章节的疑问,效果应该会好些。
(BTW:写得太流水账了,说得不对的地方,那就当垃圾吧,大家看一下虽往心里去。当然,更欢迎你给指下)
kiwi0220-我的自考经验(三)——看书时的笔记与标注 中国自考网整理选编2002年8月28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 作者:中国自考网kiwi0220
为了下次我总结考前冲刺的复习要提到的方法,在这里,不妨多花点笔墨将我平时看书的一些细节记录下来—
由于平时我看书是面前都放一台电脑,所以边看书边将书上的要点、难点都敲了进去,最后就成了自己的复习文档。其他学友可以是边看书边记录在纸张上,即自己做笔记。但我也同时画书,我画书做的记号较多,但一般都为一个笔色,对于所谓的难点或重点(不管是否已彻底搞懂),在当时我就做了注解,以便复习时做为一个侧重点来抓。对于公共课之类的,或者是识记类过多的课程,我一般在看书时,就在以出题的方式来画重点,采取的是“5W”原则,如: A、对于书上说“原因”“因为”的条目,我就在旁做上一个标记“WHY?”,即有可能出简答题,或论述题之类的,出题时标题很可能就是“为什么”或“简答其原因”等字样; B、对于书上讲某些内容的区别时,我标注为“WHAT?”,即一般出题可问“区别是什么”,或“有哪些区别”等; C、对于一些顺序,或步骤什么的,我则标注为“HOW” ………………
我对于书上我自认为难点的地方,在看一遍时我也同大家一样觉得很头疼,情绪很烦躁,想发牢骚,但苦于未养成骂人的习惯,所以想骂却发现不知用什么“骂”人的词,最终是在这种情结中结束当天自己的学习。这种情绪如果强烈的话,可能一周也看不下什么书。
于是调整自己的兴趣,上完网,看完电视,看了小说之后,发现一个周末快要过完的时候,发现自己心里居然有着一种负疚感,发现太对不起这种舒适的环境了,居然没有花一点时间来学习。
这时,往往有压力让自己静下心来,仔细钻研:先看一遍自己不懂的地方,再看例题。看得半懂不懂的境界,就会自己产生疑问,抓住这些疑问,搞清楚自己的理解与书上[究竟有何不同,别放下当时已经产生的疑问,如果非自己能力所能解决的,那么将自己的疑问用铅笔在书上标注下来,待日后再来寻求答案。如果发现书上的要点并不是都有例题与之相对应,那么,接着找辅导书做题,对答案。答案不对,找原因。这样就起到了加强巩固、识记与理解相结合的效果。 在以上处理过程中,不要再贪图看书的速度与页数,而是要抱着将问题搞懂,弄明白的目的。
在对难点或重点进行第二次看书的时候,我一般会用与原来不同的笔色画出来,做为自己很强调的地方,以便复习时多注意。
我对于概念、定义的东西,不求去全部记住它,只是看一眼,了解是什么怎么回事就行了。看完之后也就忘了,也不要紧。因为看书时一般离考前至少一个半月左右,现在就算花了大量时间,又怎能保证那么多的东西能一直维持到考试呢?所以,对于这些需要识记的东西,我留待冲刺阶段进行处理。
(本来不想再写这个流水账了,怕成了这儿的垃圾,对这儿造成污染,但是听到了“青蛙”王子的夸奖,难免不觉得有点儿那个什么来着,就又写了下来) kiwi0220-我的自考经验(四)——在考前两周的总复习的日子里 中国自考网整理选编2002年8月28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 作者:中国自考网kiwi0220
为了下次我总结考前冲刺的复习要提到的方法,在这里,不妨多花点笔墨将我平时看书的一些细节记录下来—
由于平时我看书是面前都放一台电脑,所以边看书边将书上的要点、难点都敲了进去,最后就成了自己的复习文档。其他学友可以是边看书边记录在纸张上,即自己做笔记。但我也同时画书,我画书做的记号较多,但一般都为一个笔色,对于所谓的难点或重点(不管是否已彻底搞懂),在当时我就做了注解,以便复习时做为一个侧重点来抓。对于公共课之类的,或者是识记类过多的课程,我一般在看书时,就在以出题的方式来画重点,采取的是“5W”原则,如: A、对于书上说“原因”“因为”的条目,我就在旁做上一个标记“WHY?”,即有可能出简答题,或论述题之类的,出题时标题很可能就是“为什么”或“简答其原因”等字样; B、对于书上讲某些内容的区别时,我标注为“WHAT?”,即一般出题可问“区别是什么”,或“有哪些区别”等; C、对于一些顺序,或步骤什么的,我则标注为“HOW” ………………
我对于书上我自认为难点的地方,在看一遍时我也同大家一样觉得很头疼,情绪很烦躁,想发牢骚,但苦于未养成骂人的习惯,所以想骂却发现不知用什么“骂”人的词,最终是在这种情结中结束当天自己的学习。这种情绪如果强烈的话,可能一周也看不下什么书。
于是调整自己的兴趣,上完网,看完电视,看了小说之后,发现一个周末快要过完的时候,发现自己心里居然有着一种负疚感,发现太对不起这种舒适的环境了,居然没有花一点时间来学习。
这时,往往有压力让自己静下心来,仔细钻研:先看一遍自己不懂的地方,再看例题。看得半懂不懂的境界,就会自己产生疑问,抓住这些疑问,搞清楚自己的理解与书上[究竟有何不同,别放下当时已经产生的疑问,如果非自己能力所能解决的,那么将自己的疑问用铅笔在书上标注下来,待日后再来寻求答案。如果发现书上的要点并不是都有例题与之相对应,那么,接着找辅导书做题,对答案。答案不对,找原因。这样就起到了加强巩固、识记与理解相结合的效果。 在以上处理过程中,不要再贪图看书的速度与页数,而是要抱着将问题搞懂,弄明白的目的。
在对难点或重点进行第二次看书的时候,我一般会用与原来不同的笔色画出来,做为自己很强调的地方,以便复习时多注意。
我对于概念、定义的东西,不求去全部记住它,只是看一眼,了解是什么怎么回事就行了。看完之后也就忘了,也不要紧。因为看书时一般离考前至少一个半月左右,现在就算花了大量时间,又怎能保证那么多的东西能一直维持到考试呢?所以,对于这些需要识记的东西,我留待冲刺阶段进行处理。
(本文已被浏览 93 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