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册古籍修复需千年 |
|
作者: 出处: 更新时间: 2005年06月21日 |
全国专业人才不到一百,后继乏人给古籍文献保护亮起警示灯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一万六千卷“敦煌遗书”,其中5000余米长卷尚待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约3000万册,其中大部分残破情况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而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不足100人。
人才稀缺,完成修复遥遥无期
据国图善本部张志清和陈红彦两位主任介绍,由于经年历岁,留
传下来的古籍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度尽劫难的《赵城金藏》在解放初运抵北京时,十之六五的经卷潮烂断缺、不能打开,之后修复工作耗时近17年;“敦煌遗书”修复项目始自1990年,15年过去,长卷的修复方才过半。
50多年来,国图工作人员完成对6万余册珍贵典籍的修复,其中
最重要的项目就是对《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敦煌遗书”和“西夏文献”的修复。然而,这个看似喜人的成果背后透着隐忧:国图目前从事古籍修复的工作人员只有10位,馆藏古籍却超过100万册,其中善本30万册,特藏70余万件,平均1个工作人员要背负着10万册古籍的“修复之重”。
国图的情况竟还是“乐观”的:经粗略统计,全国范围内破损严
重、亟待修复的古籍达3000万册,而全部修复工作者却不过区区100名。以这个微渺的人群去面对浩大的工作量,即使是快马加鞭的速度,完成修复工作也需要近1000年。
后继乏人,修复行业将现断层
看不到全部古籍被修复不算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看不到行业里年
轻血液的输入。据了解,全国不足100名的从业者集中在40-50岁年龄段,40岁以下的不到1/6。尽管这批人目前看来“正当年”,但这么多年没有新丁加入,如果持续下去,不出十年,眼下的青黄不接就要变成人才断层和空白。
认识有误,古籍修复应是学术
国人对古籍修复的认识,仍停留于“修补匠”的层面。陈红彦指
出,古籍修复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心灵手巧是必须的,可这并不意味这只是一门手艺活。古籍修复需要技术,更需要知识,包括古籍知识、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古籍版本知识和图书馆学知识。在这些基础上,最好能明白一些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能够识别纸张质地,针对特定的古籍设计特定的修护方案等等。掌握这些知识应该通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理想的学历起点是在大专以上。”
(本文已被浏览 559 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