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笔者从南水北调工程郏县段文物发掘工地上获悉,经过几个月的发掘,南水北调工程郏县段目前已经出土汉、唐、宋及明、清时期的古墓葬30多座,出土珍贵文物60多件。 
    据了解,南水北调工程郏县段南起渣园乡王楼村,北至安良镇山头张村,全线长20.6公里。        为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郏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在2004年9月初就进行了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发现安良镇山头张汉代文化遗迹、鲁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西安良汉代古墓群等16处文物遗迹,并对安良鲁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进行了试掘,发现该遗迹文化层大致分为耕土层、挠土层、文化一层、文化二层和文化三层。在对文化二层试掘时出土有素面陶、黑陶、夹砂陶、红陶等陶片,纹饰有绳纹和篮纹,文化三层出土文物与文化二层出土文物一致。据郏县文化局文教博物馆馆长孔令公介绍,今年7月底,郏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聘请了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来到郏县,对南水北调工程郏县段的文物遗迹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两个多月的发掘,考古专家在渣园乡马庄和安良镇鲁庄等地共发掘汉代、唐代、宋代及明、清时期的古墓葬30多座,出土有陶器、瓷器、青铜器、骨器等珍贵文物60多件。 
    笔者在渣园乡马庄村南的文物发掘现场看到了这里出土的宋代古墓葬。孔令公介绍说,这里出土的墓葬的主人都是当时有身份的人。这些古墓葬的发掘,对研究汉代以来的经济、文化和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已被浏览 1303 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