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 县 文 庙 |
|
作者: 出处: 更新时间: 2007年01月10日 |
    文庙位于郏县城内东南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金代泰和六年(1206),历经重修,现存的大成殿、戟门、名宦祠、乡贤祠、两庑等,均为清代木构建筑.。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覆盖殿顶。檐下大额枋与平板枋透雕日月云气、人物车马、桥梁房舍、花鸟山水、卧榻桌椅等精美木雕图案。前檐四根木檐柱柱头鼓浮雕形象生动的虎首。柱身的通体柱面透雕滚龙云气,雕刻精湛,栩栩如生。这些绚丽的浮雕、透雕木刻画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特别是四根巨大的木质檐柱,柱面透雕的盘龙云气,虽不如山西晋祠圣母殿宋代木雕龙柱的时代早,但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河南仅此一例,可谓清代木雕龙柱的佼佼者。不但文物价值重要,且富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大成殿外檐斗拱、檩枋等处保留有部分原构彩画,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因为这里彩画的色调、画技、风格和绘画内容等既不同于通行于北京、承德等地区的"殿式"彩画,又不同于流行于苏杭等地区的"苏式"彩画,而独具浓郁的中原地区地方特征。鉴于彩画不易保存等原因,河南等中原地区此类原构彩画已经不多见,所以尤为珍贵。
    该建筑位于郏县老城区南大街、占地5万平方米。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创建年代久远、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且保存完好;建筑规制是取法山东曲阜孔庙、孔府两大建筑群的精华而建成的又一具有东方建筑色彩的古代建筑群;它既是孔子家庙,又是官方文庙。 
  郏县文庙又称文宣王庙、孔庙和夫子堂,又是郏县的学宫,是典型的左学右庙建制。是郏县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社会各界祭拜孔子的专祀庙宇
孔子后裔的一支,唐代迁到郏县,被称为"郏县派"。郏县派是四十三代中兴祖以前的孔氏大家族十大支派之一,后来又有十大支派的"鲁山派"、"宁陵派"部分族人迁至郏县,成为地方望族。五代后周年间,孔姓族人在时任县令郭忠恕的全力支持下,捐资创建孔氏家庙--孔庙,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竣工。北宋末年部分建筑和设施毁于战火。金泰和六年(1206)县令奉旨在孔庙旧址修建官方文庙。明清两代曾大修和增建,确定其今天的宏大规模。
(本文已被浏览 902 次)
|
|
|
|
| | | |
|